提质赋能 “项”上而行|记六年级英语学科“我的班级我管理之班规制定”项目化学习
发布时间:2023-12-12 星期二 16:00点击数:259
  关闭窗口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秉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我校六年级开展了项目化学习活动,倡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引导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语言学习和运用活动中去。

项目导语

No rules, no standards(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明和谐的班风需要靠规则来促进。作为学生,我们应该了解班级中的规则,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及时发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或危险行为,并进行劝导,让我们的校园更文明和谐。

项目概述

本学期英语组在六年级开展了学科主题项目化学习活动。本项目以《牛津英语(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rules round us”主题单元为基础,融合初中阶段英语教材中有关规则和标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即运用英语传达在校园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要求,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班规,设计标志等活动,创造更好的班级氛围。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一步步探索和规范自身,培养主人翁意识。

项目设计

(一)本质问题:用规则规范自身行为,营造良好班风。

(二)驱动性问题: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班情制定班规。

项目实施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具体内容

1.核心知识

英语:

-学生能够掌握规则的正确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表达班中的存在的问题;

-学生能够根据班情制定班规。

美育培养:

-海报的制作;

-标志的设计。

2.德育目标

-规则意识;

-主人翁意识。

3.关键概念

班规、海报、标志。

4.关键能力

-思辨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活动,以此解决问题。

5.高阶认知策略

调研:通过观察,收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6.评价学习实践

社会性实践:清晰地表达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表达规则。

技术性实践:能够制作海报,设计标志。

(二)前期准备

发布活动情境:“孩子们,迈入初中阶段已经有几个月了。班级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发展和谐的班风,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开展‘我的班级我管理之班规制定’项目活动。”

(三)入项活动

1. 班级生活放大镜

习文知规




驱动引领




关联生活




分类梳理




2. 班规初稿来约定

小组探讨


图片9.jpg


汇报交流


图片10.jpg


制定初稿


图片11.jpg


3. “公约”海报齐制定







4. 复盘交流获双赢








(四)成果与评价方式

成果是学生对驱动性问题的回应,也是评估达成目标的完成情况。在此次项目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发现班中的问题并从不同方面考虑班规,以个人的形式设定符合班情的班规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最终以海报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作品,获得其他学生的反馈。

反思与收获

在此次项目化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有很多收获。项目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让学习真正发生。班级小天地,让班级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项目化班级文化建设,从真实的班级问题出发,通过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培养规则意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实施者、策划者,最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和谐的班集体。

结语

作为一种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新型学习形态,项目化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优势。在学习动机上,相较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项目化学习中的“项目”来自学生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种鲜活、生动、直接的经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尤其是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建立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知识技能上,解决项目所提出的问题,要求学生交叉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促使学生打破学科界限,以融会贯通的视角看待知识学习,更好地领悟知识的关联性。在综合素质上,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全身心、全人格的参与,有知识与情感的融合,思维与行动的融合,还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融合,为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载体,能够全方位地锻炼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等综合能力。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践行教育现代化中,我校将以初中新课程、新教材的高质量实施为统领,继续深入实践,将项目化学习作为“双新”抓手,培育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撰稿:杨文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