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盛宴在我校拉开帷幕!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LNG技术研究所的滕老师和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海上超级冷冻车的那些事》的精彩讲座,带领大家揭开LNG船的神秘面纱。




LNG 船为何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滕老师以“家里用什么炒菜”的趣味提问切入主题,瞬间点燃同学们的好奇心。当得知 LNG 船竟是运输天然气的“海上巨兽”时,大家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大屏幕上—— 零下 163℃的极限挑战:天然气被冷却成液态,储存在由“殷瓦钢”打造的液化舱中。这种钢材厚度仅0.7毫米,却要承受极寒与高压的双重考验! 焊接精度的“毫米级生死线”:3000 片规则钢板+数万片异形钢板,130公里焊缝必须天衣无缝!若焊接失误,泄露的天然气爆炸威力相当于20颗广岛原子弹! 全球仅13国掌握的尖端技术:中国凭借自主创新,成功跻身LNG船建造强国之列!




从图纸到巨轮的蜕变
讲座中,两段珍贵视频让同学们直呼“过瘾”! 沪东中华发展史:从“大国崛起,必经略海”的壮志豪情,到如今与全球造船业并驾齐驱的辉煌历程,展现了中国造船人的智慧与担当。 “传奇太阳”轮建造实录:巨型部件在车间中精准拼接,万吨巨轮缓缓下水,同学们的热血随着焊接火花一同沸腾!


致未来:以科技为舟,驶向星辰大海
回首历史长河,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波澜壮阔。这是工人们创新超越的职业品格,坚持高端创造的职业素养,让我国造船业高歌猛进,站在世界顶端。这场讲座不仅向同学们展示了沪东中华造船厂的辉煌历程,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上海造船业的骄傲,为中国制造的自豪。 “原来课本里的知识真的能改变世界!”“我也要像工程师们一样,攻克难题!” 通过这场科技启蒙,大家不仅感受到了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更立下 “勇攀科技高峰”的青春誓言。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更应接过创新的接力棒,迎着前辈留下的伟大足迹,让知识成为破浪的风帆,让梦想照亮深蓝的征途!




撰稿:初一(2)班 吴昊 赵佳予 学生感悟
钱邱韵: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的讲座让我深感震撼。LNG船作为海上超级冷冻车,其结构之复杂,技术之先进,让我对造船业有了全新的认识。13家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出这样一艘集高科技与精密工艺于一身的巨轮,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船内的两层隔热和绝缘层,特别是那层仅0.7毫米厚的殷瓦钢,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造船人对细节的追求和对质量的严格控制。而泵塔,主液泵,扫仓泵,燃料泵等设备的配合,更是展现了现代造船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制造一艘LNG船需要两年时间和2.3亿的成本,这不仅是物质的投入,更是精神的付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勇于挑战,不断进取。我们要学习他们劈波斩浪的勇气,将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金雨辰: 深夜了,而沪东造船厂依旧灯光通明,一架史前巨兽静静盘亘在船坞之上——这正是"长恒"系列。不久的将来,它将排着万吨浦江江水,在滔滔海面上用零下163度的极寒,书写一部中国造船事业的不朽传奇。 液化天然气正在货舱内翻涌,这些主要由甲烷凝聚成的液体正被薄如卵壳的殷瓦钢与绝缘层紧紧裹挟。殷瓦钢十分脆弱,稍有不慎便会使其生锈,而焊接的过程更是难度骤增——通常来讲,一艘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总计需约3600片规则与数万片不规则殷瓦钢构成船体,其间必须保证严丝合缝,真不知广大工人们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让我们回到那片夜色吧。月光似水,洒在"长恒"光滑的船脊上。甲板上的工人仍在巡检,时不时拿着图表略显紧张地核实。控制室中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乃至那每一个错综复杂的传感器,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浦江的潮水起起落落,承载着一代代沪东中华人的奋斗历程向前推进,与时间融为一体,成为不朽的事业。 朱懿佳: 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奋斗史。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造船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讲座中,两位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造船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塑了造船业的传统模式。这场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国造船业的智能化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过程,更是一个民族工业崛起的缩影。在数字化浪潮中,中国造船业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向着深蓝远航。 狄辰轩: 听完了关于LNG船的详细介绍,我深感震撼。LNG船所用的科技含量之高和船体的设计之精妙,以及在全球能源供应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都让我深感敬佩。其中,LNG船的极低温保持技术和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建造过程中的种种挑战,甚至是在运输中的危险性都被老师一一说明,让我对中国的航海科技有了深入的了解。总而言之,这次的讲座不仅拓宽了我对于中国造船业方面的视野,也还激发了我对于探索更多科技的热情。 陈漪菲: 沪东中华的故事激励着我。验证了那句“停在港湾的船是最安全的,但这并不是造船的目的”。船的使命在于驶向远方、征服海洋。人生和学习同样如此,若一味追求安稳,困于舒适区,便会错过诸多精彩与成长的机会。只有勇敢地去挑战未知,像船舶直面风浪一样,才能不断突破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更让我倍感自豪。我要学习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努力提升自己,不断突破,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马芯瑜: 讲座中提到的海上超级冷冻车行驶在茫茫大海之上,让我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 从外观来看,它体型庞大,集装箱式的设计简约而实用,但其内部构造却暗藏玄机。高精度的温控系统,能将温度精准控制在极低水平。无论是对温度要求严苛的生物样本,还是珍贵的海鲜食材,都能妥善保存。 其意义非凡,对于国际贸易,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让全球各地的新鲜货物得以高效流通。在民生方面,确保了我们餐桌上的食材新鲜、安全。对于科研领域,它为远距离运输生物样本、疫苗等提供了可靠保障。 海上超级冷冻车是科技与创新的结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全球经济的发展。未来,期待它持续升级,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