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方式的粗浅看法
发布时间:2019-05-20 星期一 15:09点击数:238
  关闭窗口  
       

 初(1)班  学生:周详    家长:戴桂萍

家庭是孩子学习、生活、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深刻的影响。现在的大多数父母都比较上心孩子的学习,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在孩子还是2至3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各种早教机构,进行各种关于肢体、感官、数学、美术、乐理等的训练,更有甚者在怀孕初期就去专业机构进行孕期胎教,孩子还未出世,就已经被一大家人寄予了沉重的期望和巨大的压力,也许有人会说:“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只有在这个世界构造的试炼场中不断吃苦磨练,方能成功。”但是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想过,一个没有童年的孩子,哪怕他今后的成就再怎么的不可限量,他也失去了人生中一段本应非常美好的回忆。本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危机意识养成

关于孩子的学习教育,本人及家人在教育初期采用的方式是增强孩子的知识饥饿感和培养个人处境的危机意识,从而激发其自觉学习的意识。因为只有让孩子具备这种意识才会让他比同龄人学习得更快、吸收得更好,好比“久旱逢甘霖”、如饥似渴。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初衷也是为了让他有个比较美好的童年。他所有的学前教育都是来自于幼儿园中,幼儿园、小学选择了户口所对应的幼儿园,并不是大家想尽办法追求的“打鸡血”名校。因为其在家中学习的知识有限,所以孩子每天在学校学到的都是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其他同学早已滚瓜烂熟,在其他同学洋洋得意自己所掌握的这些知识的时候,本人孩子失落之余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他人的差距,家长给与更多的是鼓励,告诉他只要在学校认真听讲,同样是可以掌握这些知识的。当然在孩子主动要求增强课外学习的前提下,家长要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的要求。通过实践和观察,本人发现抱着对于知识饥饿感以及危机意识的他,确实比之前学得更认真、掌握的效果也更好,主动学习吸收知识犹如吸水海绵。

二、认识并利用兴趣

正如“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所说“顺其自然,为所欲为”,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没有节制,而是在德育的基础上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孩子的幼小阶段本人及家人达成一致,让孩子自己挖掘兴趣爱好,使其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自由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没有为其准备任何早教课程。本人家庭为双职工家庭,和大多数家庭一样,不免落俗的需要老人在照顾孩子时搭把手,意外发现孩子很喜欢和爷爷一起乘坐轨交线、尤其喜欢按顺序记站点。顺应这样的特点及兴趣,本人决定充分“利用”此项兴趣,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划,希望他能成为家人的“活地图”,相信他可以做到并且可以做得很好,多鼓励他进步,并且期待更出众的表现。此后家人经常会在出行前向其询问去目的地的出行方式及路线,孩子总能正确告知。通过记站点,锻炼了孩子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的空间想象能力。孩子在家长的褒奖下,越来越有信心,充满动力。父母的期待和共同规划,让他在拥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是鼓励和兴趣的力量。

三、认可老师、家校配合

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与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本人一直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或者教育孩子的理论课程,认可学校和老师的做法,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不断改善家长或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学习的方向、听从的意见也会影响到孩子追随的方向。正因如此,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初中,我们就一直听从老师及校方的建议,用学校建议的方式、方法去影响、教育他。

初中学生正进入了“青春期”这一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心理正由幼稚向成熟发展。学生处于既主动又被动、想独立又依赖的过程中,情绪、意志、行为的自控力差,容易受外界影响。除了多鼓励夸奖孩子,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划,配合学校之外,本人在感谢学校教育之余,也期待学校能给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建议给家长,帮助学生提高自控力和学业成绩,共同承担起培养初中生的个性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职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