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3)班 学生:洪杨 家长:杨宁波 一直以来,从小到大,我认为小孩子给他吃饱穿暖,他就会自动地好好学习。有饭吃,有衣服穿,不用为衣食发愁,不用担心父母争吵打闹,就可以,就会专心学习,心无旁骛。 现实是很好的老师。他一遍遍地教导着我,你想的是一回事,真实的是另一回事。每当你看到一点希望,升起一丝喜悦,他马上会敲打或者提醒一下,你要保持警觉。在教育和为人父母这件事上,你除了带着天生的爱和永不停歇的管教,别无出路。 不论是行为规范,还是心理适应能力,还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他都能在偶尔带来惊喜的同时,时不时地给我一场惊吓。12岁的男生,我觉得是一种奇异的物种。“好”的时候,天天自己早起,起得比鸡还早,三年级开始就自己上学,放学自己回家,写完作业看课外书,有时帮忙带弟弟。作业即使再晚,他也坚持写完。宁愿趴在家里桌子上睡,作业没结束就不去床上睡。他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不扎堆,不惹事。 洪杨有一些优点,很明显,很宝贵,有些甚至我反思自己也不一定能做到。而他的缺点,跟他的优点一样明显。自控力和专注度很弱,只有自己喜爱的游戏和课外书,可以长时间吸引他的注意力。其他事,从生活到学习,他很容易就失去专注,而且软硬兼施也不能帮他拉回来。有一种说法,孩子的弱点和缺点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体现,我也反思我们作为父母有没有他的那些问题。 说没有,是因为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安排得比较稳妥,包括我们自己求学的经历,远没有他这么焦灼。说有,是因为当教育他成为我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生活变得笨拙,焦虑,失去专注力…… 如果幼时的贫穷,艰难的求学,工作的磨炼都不曾让你垂头丧气,让你痛哭流涕,让你“认命”,一定会有一件什么事,让你低头,让你“臣服”,然后,认清现实以后,你要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这件事”。 有一阵子一度有了“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就只有这点本事,还能怎样呢?”这时候又被洪杨同学的美术老师约谈了。很现实很直白,有的话戳心,但有的话真的很给力。 “男孩子,什么都让他会,父母要狠一点。” “会有很多困难,会有各种问题,但作为妈妈你应该是那个最有办法约束他的人。” 我对他狠过,但那也只是“狠过”吧。狠和柔,还要交错使用,注意时机,反反复复。而“约束”,我一直希望他是一个自由的人。会一次次告诉他,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是有代价的,但从心底里希望他能获得内心的自由。想想还是在传达这种观念的时候方式出了问题,他爱他的自由,但没有那么顾及他人的感受,这个“他人”包括了他的师长亲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而我,已经是他最顾及的人了。 我就该是那个最了解他长处短处软肋七寸和最能约束他的人,而同时也是最能引导他去寻找所谓“自由”的人。 特别感谢教育过洪杨的老师们,一直以来她们以无限的耐心和责任心,陪伴他的成长,也引导我们家长,如何正确地以“长线战斗”的心态投入父母的角色。升入初中后,班主任宫老师,心理辅导的范老师和美术课的张老师,在老师的角色之外,更是以同为父母的身份,像朋友一样鼓励,劝导我们,除了信心更给到具体的方法,结合孩子在学校真实的表现,一点点帮助我们面对教育中的问题和困难。 感觉自己特别幸运。遇到难题,遇到挫折,也遇到老师。洪杨升入初中后,学习习惯和心理成熟度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肯定还没达到老师的要求,也没有到达同龄其他同学的水平,但能感觉到他一直在进步。心智在逐渐成熟,他愿意配合父母和老师,更好地融入集体的环境,并学有所长。有时还是会分心,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显得与众不同,但一点点,一点点,他在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