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简述: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增进预备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熟悉程度,增强对陆南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设计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描写事物,在特定情境中获得审美体验。 基于六年级教材,备课组老师紧扣学段学习要求开发项目,落实语文学科“学会观察”的关键概念,用“如何描写景物使人身临其境”这个本质问题重组教材相关课文,以“为下一届新生设计《校园地标打卡手册》”为驱动性问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 入项流程: 1、学生明确项目内容,完成小组分工。 2、师生共同讨论并制定项目流程和计划。 3、头脑风暴,“地标”是什么?陆南校园地标应有什么特点? 入项活动: 教师提供网络上的“校园地标打卡”视频样例供学生欣赏,提出驱动性问题:同学们进入陆行南校学习已近一年,熟悉了校园的环境,对校园文化有了一些了解。我们可以尝试为下一届新生设计校园地标打卡手册,使他们可以更快地融入新学校。 学生头脑风暴:什么是地标?我们的校园有哪些景观可以成为打卡地标?为什么?一份好的校园打卡手册应包含哪些内容和要求?随后教师明确活动的大概进程和时间节点,明确个人成果和团队成果的呈现方式。 出示样例:


头脑风暴:







设计“校园地标打卡”评价量表

绘制思维导图:







小组交流:








成果展示:















项目优势: 基于六年级教材内容,紧扣学段学习要求开发项目,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学生在做中学,学习观察方法;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大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探索校园寻找地标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学生能更好融入新的环境。 项目不足: 小组活动时,部分学生仍是旁观者,主动性不足;活动的评价环节比较薄弱;有的小组不能在时间计划内出项目成果。 教师设计项目活动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学情,设计更多元的小任务,让不同特点的孩子在项目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分小组活动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及时发现困难并给予帮助。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应有及时的反馈,尝试更丰富的活动评价的方式,并用量表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项目成效: 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校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更是汲取营养与知识的殿堂。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了其对校园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更让学生在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材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提高了一定的团结协作意识,感受了校园环境之美和语言文字之美。 撰稿:刘霄涵 |